中国名家网
首页 影视名家 文学名家 音乐舞蹈体育 书画名家 名家动态 名作欣赏 人物专访 艺术拍卖 名家题词
  信息分类
  名家动态
  《江山赋——李百战书画作品...
  长安书画研究院参加王莽鲜桃...
  上官央宗被聘为中国新闻出版...
  知识在书上,成长在路上—在...
  陕西人民书画院“百书百画送...
  上官建芳副主席参加中国新闻...
  陕西人民书画院组织中心组成...
  岚皋:走深走实生态优先绿色...
  陕西省黄河文化艺术研究院
  人生画境--作者 田社玄
  祝贺陕西人民书画院卫双良院...
  书法家卫双良收徒仪式在西安...
  锟斤拷锟揭讹拷态 -> 锟介画 -> 当代极具收藏价值国画家沈荣华-金安传媒
当代极具收藏价值国画家沈荣华-金安传媒
金安传媒 发布时间:2019/3/19 阅读:1301

 

 

当代极具收藏价值国画家沈荣华-金安传媒

    沈荣华,1962年出生,浙江省海宁市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专业二级岗位)、陕西国画院专职画家、陕西国画院长安画派研究室主任、陕西省职称(艺术、社文)高评专家、享受国家政府津贴。师从我国著名画家方济众先生。后深研宋、元、明、清及现代各派大家。作品大度朴实、气势磅礴,乡土气息浓厚,意境深远。融中国传统与现代西洋画为一体,自成一格。多次参加全国美展,作品参加12届、13届、14届全国群星美展及建党90周年第五届全国画院美展,并获优秀奖。参加陕西省美术展及群星奖美展获七次省级美展一等奖。百余幅作品在国内各大报刊发表,大量作品被国内外友人、博物馆、文物店等收藏。多次在国内举办个人画展,引起艺术界的极大关注。由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沈荣华山水画集》、《沈荣华画集》、《沈荣华作品集》等。

画家的悟性与感觉
            —《沈荣华画集》赏析

                                             莫  伸

    拿到《沈荣华画集》,映入眼帘的是扉页上方济众先生的题字。再翻开,是沈荣华的一幅肖像——淳厚、善良,透着一股子正气。
     沈荣华是江浙人。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江浙人钟灵毓秀。这钟灵毓秀又是以瘦为基调和前提的。其实江浙人的长相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眉目清秀,精干敏捷;一类端庄淳厚,稳笃有加。前者俊朗隽永,如水清澈,后者慈眉善目,朴实温润。世人多赞叹的是前者,却不知细细去品,后者亦大有滋味。
     沈荣华就属于后者。沈荣华是一代名师方济众的学生,拜师那年他刚满十四岁。如果没有算错,彼时他应该正上初中二年级。也正是那年,方济众的作品《忆延安》发表在《人民画报》的封底。那是方老文革中停笔四年之后新捧出的作品。应当说,之前的方济众已经蜚声画坛,复笔后他很快迎来了绘画创作的又一个高峰期。遗憾的是1987年7月方老过早辞世,从此沈荣华便不得不开始了独自的作画历程。
     对国画我不是内行,只是简单地知道它的创作与文学作品的创作一样,除了跋涉探求的艰辛,还有一份闭户独守的寂寞。这种纠结在心底的艰辛与寂寞,可以让你痛、让你哭,也可以使你在孤独寂寞已久后,酝酿并积累出一种异乎寻常也极为精准的艺术触觉,进而将你抛向一种近乎疯狂的、甚至是极至的愉悦。那是一种真正的、艺术创造的境界——你可以让生命中流淌的血液汹涌奔腾,可以让画作上斑斓的色彩劲舞飞扬,可以让无声涌动的幸福尽情渲泄!一如沈荣华的作品《秦巴农丰》,惬意地将浓烈的静谧蛰伏起来,让它掩映在郁郁葱葱的斑斓之中,之后在茅屋村舍的打谷场上,陡然而出似闻若见的咯咯欢笑声。

   我不知道沈荣华是以一种怎样的心境,能够如此雄浑又如此委婉,如此辽阔又如此细腻地描绘出秦巴山区的美来的。我只知道按一般规律,无论书画还是其他艺术作品的创作,都应当留下“空白”。这是一种含蓄,也是一种艺术创作应有的节制,这种含蓄和节制往往能够对作品的艺术境界形成无言的提升。但沈荣华似乎不受这些条条框框的羁缚。他的画作几乎全都是饱蘸笔墨,濡满空间。奇怪在于,当他的画作展开在我面前时,却仍然让我充分地感受到一种美。那是丰腴之美,丰韵之美,也是丰富之美。细细品味,这些美是通过笔墨的搭配,浓淡的区分,进而构织出虚实,形成着立体。一霎那间,山水的远近疏密,线条的细腻遒劲,水乳交融地形成一种难以用语言形容的具体美和自然美。恍然觉得那是水墨丹青的底蕴,又添加了西洋油画的韵律;依稀发现那是写实与写意的濡染,又是抽象与具体的互映。可以说,一幅画作将作者满腔的浓情蜜意渲泄得酣畅淋漓。

  沈荣华是个不事张扬的人,尽管他佳作迭出,却不见他在各种风头劲健的场合中频频出镜。一年又一年,我每每看见的不是他这个人,倒更多的是他的作品。他的《当年红军今照金》、《巴山农乐》、《霜林红醉》获全国第十二届、十三届、十四届“群星奖”优秀奖,并先后六次获得陕西省美展一等奖。他的《溪边话桑麻》、《塬上枣熟香百家》、《峻秀太白》等许多作品——这些画内容不同,所画对象不同,但细细揣摩,透于颜色和线条之外的还有一种无可言喻的、共同的境界和韵律。或许,这正是一位成熟画家所必须具有的。

   我注意到,同样是反映照金的内容,一幅题目是《当年红军今照金》,另一幅是《照金红石崖》。两幅作品都运笔苍劲、染墨厚重,从不同的角度将我们的记忆带回到烽火狼烟的峥嵘岁月。作为红军在西北地区建立起的第一个山区革命根据地,照金不但有着光荣的历史,更有着许多值得追忆的故事。沈荣华完全可以选择多个视点,多种角度,多个内容来表现这里。但他独具慧眼也独辟蹊径,只是用浓郁的褐色和赭红渲染出照金万仞绝壁的山涧。于是褐红赭红,渲染如赤;赤色赤境,辉映成趣。

   沈荣华的画作,手法呈现着多样。除了细腻丰满的厚实,还有欢快轻松的纤巧。透过《春桃园》和《秋实》,我们似乎可以看到他内心的轻快和愉悦。那明亮的色彩和跳跃的笔端,将他心中望春初放的二月桃花和秋之摇曳的一树金黄跃然纸上。而《林深家园》、《冬至秦岭》等,则让我们在目睹艺术张扬的同时,感受到他内心个性的倔强。特别是《残荷》,恰似电影手法中的特写,寥寥几株残叶,却画尽烟波浩渺的长山远水,令人由不得产生出一种“满目微雨恨觉秋风起”的意境。不仅如此,他还常常在画面疏密相间的错落中,运用大块的色调来强调对比,以似乎不经意间的随手几笔,便勾勒出情绪,渲染了环境,解构着作画的不二法门。

  沈荣华惯用赭红,细细品咂,赭红几乎在他的每一幅画作中都要出现。或横卧远山,或点缀密林,星星点点,如焰如赤,总觉得那是他心中的希望。
    沈荣华究竟是以一种怎样的方式在艺术的道路上行走和攀登,我不了解,只是听说同行们对他的评价是“画界中的苦行僧”,是否确切,我不知道。但总体来说,凡是能够成为大家者,恐怕都照例要走过这样一段共同的历程。据我所知,沈荣华在恩师方济众去世后,便开始研习宋、元、明、清及现代各派大家的技法,以博采众家之长。他作画的笔法除融入了西画的元素,更多的还是对中国传统技法的师承。在他笔下,山之雄阔壮美,水之源远流长,都从来不简单直白地展露,而是在一种虚实相济的境界中隐幻绰约。他泼墨舒展,用笔滋润,像极了“画山画骨更画魂”的北宋名家范宽。而线条的参差不齐,构图的略带俯视,意境的自然朴实,又极似北宋名家董源。以致翻看他的画作,我心里由不得涌出一幅对子:
         中西南北古,丰韵聚于一身。
         红蓝青紫黄,格调自成一体。

  不知是一种巧合,还是一种有意,我还注意到,在《沈荣华画集》里,内容最多的就是当年方济众没有来得及尽情表达出来的秦岭以南的山水。或许,这是沈荣华对青山绿水的一种本能眷恋;但也许,这是他对恩师一种不自觉的怀念与感恩。
    我特别想说的是,在沈荣华所有的画作中,最让我喜欢的莫过于他那幅30米的长卷《长江万里图》,这幅画可以称作巨作,也可以说是沈荣华艺术趋于成熟的代表性作品。
    毫无疑问,长江历来是映入古今画家眼帘,也令他们激动不已的题材。我孤陋寡闻,似觉最早画《长江万里图》的,当是南宋的夏圭。之后有明代吴伟的《长江万里图》,以及同为明代周臣的《长江万里图》。到了清代,又有画家王翚的《长江万里图》。这种对长江的热爱持续不衰,直到20世纪,国画大师张大千于1969年再一次创作出《长江万里图》。彼时张大千已经70岁高龄。
    不仅如此,现代画家吴冠中也于1973至1974年创作完成了巨幅画卷《长江万里图》。这幅作品历经坎坷,辗转数载,最终成为中国艺术家探索中西画法融合的典范。据说在2011年的北京拍卖会上,以1.495亿元的天价成交。令人赞叹的是,在所有这些《长江万里图》中,沈荣华的《长江万里图》画卷尺寸为各家之最。
    沈荣华的《长江万里图》无论取材角度还是表现内容均有别于他人。他从开篇叙事起,就将长江两岸的高山、峡谷和奔腾的江水、飞燕、游人等自然景色与城市、楼房、工业、输变电铁塔等现代元素紧密相连,是头一个将现代人文景观融入到古朴自然环境的画家。这种自然与人文的恰切表达,彰显着画家捕捉素材的敏锐和提升意境的攀越,也赋予了画卷更深刻的内涵,丰富了长江流域千变万化的历史进程。细细揣摩他的《长江万里图》,只觉得整幅画卷疏密有间,辽阔雄浑,令人一见而顿生一种云开江阔的大气,也感受到一种远古与今朝的时代氤氲,这是画家用手中的画笔让大自然的姹紫嫣红尽情绽放,也是画家用胸中的激情,倾吐和吟唱着他眼中的长江之歌——据我所知,这幅画耗去了沈荣华整整三年时间。从1989年到1991年,他无数次独自一人往返长江两岸,在寂寞中品悟感觉,在拙朴中酝酿灵性,最终挥洒如椽之笔,一气呵成,将这条养育了华夏儿女的母亲河呈现于世人。
    沈荣华手中的笔,是他内心深处的叙事表白。而他心中的意象,又通过他的叙事表白得以升华和提纯。也正因此,当这本《沈荣华画集》呈现在我面前的时候,我读到的不仅仅是诗般的画语和唯美的画境,而是透过柳绿花红的斑斓,看到了一位画家的悟性,看到了一位画家的感觉。

{编者按}沈荣华是江浙人,他精干敏捷,朴实温润。著名文化学者肖云儒曾评价他是“南人北相”。沈荣华的山水并不是写意大泼墨,他的山水属于积墨很厚、层次很多,构图和线条、色彩都很繁复的作品,几乎每一幅劳动量都很大。他就是这样切切实实、一幅一幅画下来,在寂寞中画了近40年。沈荣华的绘画艺术融汇南北,他的笔下既有黄土地和黄土高原的厚重气象,心里又抹不掉家乡曲水厚绿的灵秀。这便给他的画带来了探索的魅力,新异的魅力,创造的魅力。

{编者按}沈荣华是个不事张扬的人,一年又一年,他潜心创作,用作品说话。他的《溪边话桑麻》《塬上枣熟香百家》《峻秀太白》等作品,在颜色和线条之外,更有一种无可言喻的、共同的境界和韵律。这种被称为“南人北相”的风格,是沈荣华的山水画在南北文化和审美追求的交汇中呈现出来的独有特色。南国的荣茂华润蛰伏于心间,随时和眼中的北国气象融为一体,在创作中或南体北用,或北体南用,或南北互动,笔落于宣纸,挥洒出丹青。

{编者按}沈荣华孜孜不倦的在艺术的道路上行走和攀登,在他笔下,山之雄阔壮美,水之源远流长,都从来不简单直白地展露,而是在一种虚实相济的境界中隐幻绰约。而对于陕西国画院和自己未来的艺术发展,沈荣华充满期待。“中西南北古,丰韵聚于一身。红蓝青紫黄,格调自成一体。”从普通工人到职业画家,从初识丹青到果实累累,四十多年的锲而不舍,面对了多少困苦和诱惑,经受了怎样的孤独和挣扎,才最终破茧成蝶,成就了沈荣华笔下的水墨峥嵘。他对纯粹的绘画艺术所秉持的坚守和坚持,已淬炼出了他深入到骨子里的从容和笃定。那种无需声张的华滋和厚实,早已让他的内心平静而淡然。我们相信他沉潜的这份艺术坚守,一定能在未来的艺术创作中,不断自我突破、自我丰满,从而创造更美好的丹青世界。

 
 
 
版权所有 中国名家网 本站域名 www.mj369.com 网站设计:硅之峰西安网站建设专家
电话:13309220685mail:jinann@126.com  陕ICP备11009774号-1